印·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史陈列馆

2023-04-20 00:00:00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位于北京车公庄大街中国院1号楼地下一层,院史展由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和文化传播中心名誉主任张广源策展,于2022年6月30日正式开幕。展览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荣誉陈列室和展示区。展示区由4个连续的空间组成:序厅,主展厅,主展厅后有如过廊的小展厅,位于东侧的上层展厅。


中国院院史馆平面


院史陈列馆入口,以中国院LOGO为设计元素,抽象出“A”字造型,配以中国院红,将院标和历次更名印刻其上,从这里走进中国院70年的风雨征程。


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手稿


中国院院史馆入


序厅,入口标志由顶部延伸至主背景墙,两枚方印放置于此,代表从1952年成立至今已70载,也代表六代建筑人的寻根之路在此开启。右侧墙面上书写着崔愷院士为院史馆编撰的前言以及中国院从成立到现在历经7次调整、重组,1次撤销的变化过程;左侧书架摆满院内出版的各类书籍。展览由此拉开序幕。


 

序厅


主展厅,空间以原木色为主色调,吊顶采用深灰色钢板网,设备管道都消隐在网格界面里,内部涂刷深灰色乳胶漆;地面采用深灰色聚氨酯弹性地面,将展示墙面完全突显出来。两侧展墙上展示的是以时间为顺序,从1952年到2022年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项目,共计照片168幅,几乎贯穿了整个时间段的集合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庆建筑、国家机构与单位建筑、震后重建项目、(涉外)宾馆和酒店、住宅、援外与海外项目等。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让参观者直观的感受到现当代中国建筑的演化及中国院在不同阶段所担负的职能。


主展厅


照片下方以及中心岛柜,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展品,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而这些都是中国院这段历史可触摸的证明。如在1950-1960年代,重要建筑设计图纸保存被玻璃干板完整记录,通过展柜内背光的展示手法,让参观者清晰看到黑底白线,精致、准确的记录着建设部大楼、北京饭店、北京电报大楼等一系列重要建筑的透视、平面、剖面。又如国外建筑参考资料,这些资料以翻拍的照片为主,辅以少量的文字说明和总结,为当时中国建筑师对国际建筑的了解、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出现在中国的建筑现象等,都提供了直观且具体的材料。


玻璃干板


国外建筑参考资料


在主展厅中间的展柜中,有林乐义、陈登鳌、戴念慈、龚德顺几位中国院前任总建筑师的专柜。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工作笔记手稿手绘草图以及他们使用过的工具等。这些物品牵引出那个大家尚不大了解的世界:他们曾经的工作、思想、环境和追求。


绘图工具


手稿


一座座经典建筑展示着创作的道路。一段段工作回忆是建筑人生的叙述。几十年前珍贵的手稿和影集,追述着前辈们对建筑事业的奉献。七米多的长卷,记录着七千位奋斗者的姓名。


建筑笔录


 

职工名录


如果说主展厅是以物品展示为主的话,小展厅营造的则是一种具有时间感的场景——工作台面对新建的建筑工程部大院,台面上是手工绘图时期的各种工具—丁字尺、三角板、椭圆板、比例尺、红环针管笔等,身后是各个时期的建筑画,另一侧的展架上是不同时期的照相机、幻灯机、电脑、录音机……从“设计人员”的身后走过,上楼进入东侧的上层展厅。几乎每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发现带着自己记忆的物品,以及物品背后的故事和时代。从这一点上说,不同的展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机构的成果和成就,而且是一个共同体的工作状态。


小展厅


东侧的上层展厅是在各种活动中留下的历史照片是几代建筑师留下的时光印记。

荣誉陈列室,这里展示着的一座座奖杯,一块块奖牌,两支奥运火炬,上千项获奖记录,都代表着中国院的荣誉。


 

荣誉陈列室

 部分获奖记录


最后,引用崔愷院士的话:“历史是对过去的呈现。……历史是后人回顾整理的,不仅仅是找到来时的路,更重要的是汲取精神和智慧,走向未来。”很荣幸,中国院院史馆得此使命。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